5月24日上午10:00,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沙举行。“袁先生是我国水稻育种届,乃至整个遗传育种界的标杆,他的离世对我国、世界三农发展都是巨大损失。”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万建民深切缅怀,他说,袁隆平院士是他学习的楷模。
20世纪80年代起,一天到晚蹲在田里,脚上有泥,但心中有梦的袁隆平成了许多农学专业学子心目中的“偶像”,正在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读研究生的万建民也被他“圈粉”了。在他眼中,袁隆平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因为他对水稻有极度的热爱。
1991年8月14日,31岁的万建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追星”。“袁老1991年8月14日到22日,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我当时恰好在日本留学,就成了他的接待和翻译。”30年过去了,如今,万建民也到了当年袁老的年纪,61岁。回首往昔,他说:“当时我觉得袁先生非常学识渊博,思维非常敏捷,是有创新性思维的学者,难得的是,他又很幽默。”
1996年,袁隆平首次提出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认为直接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是产量突破中最有希望且能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成效的途径。但籼粳亚种间也存在杂种不育、超亲迟熟、株高超高三大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这引发了万建民的思考。百思不如一做,经过多次育种实践,万建民终于找到z6尊龙app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即利用矮秆基因解决杂种株高问题,利用抽穗期基因解决杂种生育期问题,利用广亲和基因和染色体片段置换解决杂种不育问题。
1997年9月,在长沙的"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万建民再次见到了袁隆平。他清晰地记得,袁老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在会上,袁隆平阐述了三系法存在的不利因素,并通过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和高粱、油菜、小麦、棉花等其他作物的两系法利用来解释两系法杂种的优势。万建民感叹:“他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
2013年,一场学术交流会上,万建民与袁隆平院士再度碰面,二人与朱英国、谢安华等院士一同到田间看水稻长势。
图源:南京农业大学
科技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农作物高产、高产、更高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路上,袁隆平从未停歇。这种不为名利只为科研的精神也激励着万建民。近年来,万建民团队在水稻品种培育方面围绕优质、抗病虫等方面开展研究。2020年,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万建民团队培育出的“宁香粳9号”凭借出适口性好、香味浓郁,成功摘得金奖。
斯人已逝,斯风永存。万建民表示,他将学习袁隆平院士的躬耕农田的情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