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千座城 点亮万家灯(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z6尊龙app官方网站

温暖千座城 点亮万家灯(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2023-01-29 09:34:00  来源:  
1
听新闻
放大镜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冬季用能高峰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精心组织调度,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做好应对极端寒潮天气的准备,守住民生用能底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多措并举全力增产保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运煤列车昼夜不息、油气开采千米深钻、清洁能源大显身手、电力工人踏雪巡线……千家万户的光明和温暖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兔年新春,记者同煤炭工人下井,随石油工人翻山,探访能源保供一线。

——编 者

在山西,塔山煤矿持续释放先进产能——

但见乌金滚滚来

本报记者 乔 栋 郑洋洋

下矿井,比想象中艰难。胶轮车行驶在起伏不平的路面上,发动机的轰鸣声在隧洞回响,头盔与拉手吊环的相撞声在耳边“功放”。综采队副队长李华说:“现在好多了,以前坐‘猴车’下井,又冷又黑、窝得难受。”

这里是年产2500万吨煤的塔山煤矿,是山西省能源保供的主力,亦是全国抓好能源保供、持续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的一个缩影。

采 掘

当天由李华带班下井,这名90后是塔山煤矿最年轻的综采队副队长。

早上7点,生产调度会召开。汇报完当日开采计划,李华赶到调度室,与地面集控中心调度人员做下井前的例行沟通。“井下巡检设备发出预警提示,今天已经进入‘周期来压’范围,要加快进度。”调度室工作人员陈建龙盯着电脑屏幕说。

周期来压,是指煤炭在开采掘进过程中,顶部压力过大形成的自然垮落,会对液压支柱形成较大压力,影响采掘进度及人员安全。“我们会提高采煤机速度到每分钟5米,准备好单体支架,争取快速通过来压区。”李华心中有数。

忙活完,才想起吃早餐。矿上早餐不错,鸡蛋、牛奶一应俱全。

7点半,来到下井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换装备。记者还在笨拙地往身上挂氧气自救器,李华已换好装备。他拿出手机给妻子报平安,又放回柜子里。

13人的综采队集结完毕。刚出门,一辆无轨胶轮防爆车停在门前,这是一辆下井专用运输车。一行人鱼贯进入,3分钟后,便驶到塔山副矿井门口。此处需要人车分流,矿工从一侧门进入,而运输车也将进行最后的入井检查。

在如迷宫般的地下通道穿行40分钟后,车辆抵达位于一盘区西翼的8119工作面。这里距地面490米。李华指着洞的方向:“早着呢,往里走。”他掏出5g防爆手机,打开“打车”程序,预约了下午4点的“回程”车辆,“下午我们还是从这里回。”

点名完毕,一行人从洞口进入,在黑暗中穿行,雨靴踩上坑洼里深浅不一的积水,10多个探照灯摇晃着前后相随。离工作面越近,巷道愈发逼仄。步行约30分钟后,终于抵达工作面,70台液压支架整齐排列。对面,十几米高的煤层亮闪闪,这些“乌金”将通过放顶煤开采工艺开采出来。

检 修

检修部在塔山煤矿是一个大部门,除了作业前检查,电力、运输等不同工种的日常巡检也覆盖井下。保供期间,巡检工人与作业班组紧密配合,将交接时间缩短到半小时。此次同期下井的检修组长陈文新,已在井下一线干了近20年。

“检修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陈文新说,“随着智能化更替,设备检修看仪表盘数据即可。可难也正在于此——如果智能化设备坏了,必须得了解设备本身的构成和运作原理。”

陈文新只有高中学历,但这两年将集控中心的集成面板电路、采煤机的编程电路搞得清清楚楚。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问题,陈文新不慌不忙:“采煤机头有7个缺口,老王赶紧带人去补上;一组去检查液压支架缺液情况,二组去检查照明电路有没有问题……”

“我刚参加工作时,每台液压支架对应一个司机,每前进一米都需要13个动作。有时,一个班一天得操作1000多次。”陈文新指着键盘,“现在一个司机可以管7台液压支架,输入指令就行。”

检修完毕,“地面,8119工作面准备开工。”工作面入口处是智能化集控中心,李华抓住扶手一脚迈了进去,随着他按下启动按钮,采煤机开始高速运转。“以前是人工操作机器采煤,每刀厚薄全凭经验。后来发展到记忆割煤,人操作一遍,剩下的交给机器,但同样存在割煤不齐的情况。现在,程序割煤可根据井下煤层环境,自动测算每刀的最优路径。”

在8119工作面上,他们每班作业可以割7刀、生产3万吨煤。经过刮板运输机和皮带传送,井下的煤源源不断运送到地面。

运 输

260米宽的工作面上,记者走了几个来回,智能手表显示当天已走了1万步,10斤重的氧气自救器,此刻在腰间成了沉重的包袱。这是井下工人的“标配”,他们每天在距离地面近500米的地下,一工作就是8小时。

随着采煤机开始工作,陈文新和巡检队员往巷道方向走,皮带开始运输。快到巷口时,陈文新遇到了从塔山主井徒步来的运输一队副队长孙小刚,后者已从井口沿着皮带巷,一路步行近6公里。

矿井所有盘区生产的煤炭,都要汇聚到主皮带运出。一旦发生故障,每耽误一分钟,都会对保供大局造成影响。孙小刚是塔山煤矿研究皮带运输的专家——作为塔山煤矿最早引进的一批大学生,他从技术员干起,研究的“轴对中”技术解决了皮带运输过程中容易抖动、增加磨损的难题。

由于岗位特殊,孙小刚已10多年没有回山东老家过年。“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确保运输不出问题。”孙小刚指了指皮带正上方的一个块状机器,“这不仅是摄像头,还是机器人。通过数据建模,即使在每秒5米的运输速度下,它仍能精准识别大块矸石、铁器等异物。”

突然,5g手机响起。“机器‘抓住’了一个画面,有根铁棍混在煤块中,已通过巷道,即将进入地面筒仓。”此刻,地面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红灯闪烁,机器人发出语音警报。孙小刚马上做出反应:“如果筛查机器没有吸出来,马上停机,打开筒仓处理。”10分钟后,问题得到解决。“以前肉眼很难识别高速传送中的异物,现在的时空预警系统能提前15分钟预警,预判皮带可能出现超载,精准跟踪异物位置。”孙小刚说。

下午4点,运输车准时到达巷口。结束一天辛劳的班组队员,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不一会儿,隧道口的光照亮了每个人,他们脸上沾着黑煤粉,双眸炯炯有神。

在陕西,延长油田夯实安全保障生产——

只为石油汩汩流

本报记者 高 炳

翻过一道道沟,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蓝天映衬下,座座橙红色抽油机正高效运转,将汩汩石油开采出来,运向远方。

延长石油油田公司杏子川采油厂2800余名职工坚守采油一线,在川梁沟峁间度过春节。

一个人的山丘

探访建华镇小李沟,不容易。

从安塞城区驱车30多公里,一路颠簸中,车辆渐渐驶入大山深处。绕过几道山梁,杏子川采油厂采油四队郝859井区映入眼帘。听见声响,53岁的任守满,笑着迎了出来。“山顶冷,多穿点。”话音未落,一阵大风刮过,寒冷刺骨。

环顾一圈,两口井,两间房,一个人。作为一线采油工,任守满已经在小李沟山顶驻扎了9年。

每天早上检查抽油机状况,是雷打不动的任务。“螺丝紧不紧,皮带松不松,有没有渗油,都是重点。”除了日常检查,任守满当天还要忙活每月一次的检修保养,抽油机的各大“关节”,都得细细清洁、润滑、紧固,一丝不苟。

忙罢,已过晌午,任守满洗了手,准备做饭,“这是酥肉、炸丸子、小米黄馍馍。过年嘛,都是家里早早备好的。”

饭菜热腾腾,刚扒拉两口,手机响了。对面山上,工友正在更换密封井口的盘根盒,电话呼叫“援兵”。“这活一个人忙不过来,得去搭把手。”任守满撂下筷子出了门。

再回到宿舍时,已是两个小时后,工服上、手臂上,多了3道黑色油斑。桌上的饭菜,早已凉透。“饭菜可以再热,采油不能耽搁。”任守满说,“驻扎井区,就要站好这班岗。”

杏子川采油厂厂长刘雪峰介绍,2022年,全厂生产原油85万吨,“能源保供,与这些默默无闻坚守一线的工人密不可分。”

除夕那天,各井区的工友忙完手头活计,齐聚附近采油站,一起准备年夜饭。红烧鱼、炖羊肉、陕北八大碗,十几个大盘端上桌,大伙度过了一年中难得的欢聚时光。

“我们采油四队,下设9个采油站、210个井区。”采油四队副队长韩春林说,除夕晚上,微信群里特别热闹,“9个站点相互拜年,还分别拍了美食视频,比拼年夜饭。”

坐在桌角,任守满听着工友们拉话,跟着笑起来,“那一刻,身为采油工,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一张图的探索

与小李沟的单人守护不同,化子坪镇阳山梁上,是团队攻坚。

沿山路盘旋,汽车驶入采油一队化38井区注气站,一座10米高的球形钢储罐,引人注目。“里边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采油一队技术负责人杨永钊介绍,“这里的‘注碳驱油’变废为宝,是我们的新探索。”

井区角落,一张巨幅工艺图,清晰展现了技术人员的探索。储罐中流出液态二氧化碳,经注气泵加压、计量间计量,由井口注入地层。“传统采油,需要给地下注水。这里则注二氧化碳至地下1000多米深处,既能降低碳排放,也能提升原油采收率。”杨永钊耐心解释。

说话间,一辆槽罐车绕过山梁,抵达井区门口。注气站站长白成军戴上防护面罩、防冻手套,协助将槽罐里的二氧化碳卸入球形储罐。春节期间,每天要运来六七车,约150吨。

注气站里,大伙马不停蹄:6名队员,负责附近21口二氧化碳注入井。经注碳驱油,周围的受益井达89口。“各环节的温度、压力、流量等,有系统实时监测。每两小时再人工巡检一次。”巡检不分昼夜,队员们早已习惯,“夯实安全、保障生产,是最大的事。”

能源保供,科技加持。“通过注碳驱油方式,杏子川采油厂年生产原油3万吨,采收率较水驱提高8.1个百分点。”刘雪峰说,项目已具备年1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能力,“相当于种下90万棵树,在这山峁上,又多了一份绿意。”

一条线的守护

白福财忙活的,是“一条线”。身为杏子川采油厂巡线队队长,他要确保开采的石油能安全运输至下一个加工环节。

“我们20名队员,守护11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说起日常巡线,白福财如数家珍:管道全线穿山越谷,9处跨越河流,5处穿越河流,途经24个村庄,翻越梁峁不计其数。

吃过早饭,队员姚海龙背上水壶、揣好干粮,从驻地出发了。今年春节,是他连续第三年在山上过年。他轮值的“野家沟—踏坪湾林场”段,每天要翻3座山,耗时5小时。

拨开蒿草,一道陡坡挡住去路。姚海龙手脚并用,爬上小道。隆冬时节,路旁的沙棘、刺槐、酸枣树并不友好,他侧着身,衣袖上还是划了两个口子。

“最怕的还是夏天草里的蛇虫,再热高筒靴也得穿。”爬上山顶,姚海龙的脸冻得通红,内衣早已湿透,外套上却是一层薄冰。前方不远处,一个管道里程桩出现倾斜,他挥起铁锹,很快修整妥当。

姚海龙“翻山”的时候,白福财正带着几个队友“越水”。不远处的沐浴河面,冰冻半尺多厚。大伙儿手握工具,在河面开凿。“管道在水下1.5米深处,凿开冰,没有彩色油花泛上来,就放心了。”白福财说。

“110公里的输油管道全线,每天都要巡护一遍。”队员们干劲满满。自2011年成立以来,巡线队已累计安全护送原油900余万吨。

太阳爬过山岗,巡线已近尾声。趁着山顶信号好,姚海龙拨通了家里电话。听到儿子的问候,他开心不已。下山的路上,谈及新年愿望,姚海龙不假思索:“家人平安健康,管道安全如常。”

本期统筹:吕 莉 祁嘉润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网站地图